课程名称:果树栽培学1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专业教育课程
教学对象:园艺专业大三学生
《果树栽培学》是园艺专业本科生主要骨干专业课之一。该课程共十一章,前四章以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我国果树种类及地理分布、果树的生命周期和年生长周期、果树器官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后七章为果树栽培技术,包括种果树育苗、建立果园、果园土肥水管理、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果树栽培中的应用、果园的灾害及预防。为了能系统扎实地掌握本课程知识,前期学生需要对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果树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器官发育知识;掌握果树生长发育规律;果树分类及其年生长周期和生命周期的生物学特性及规律;掌握果树栽培技术理论。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专业课教学是思想政治育人的基本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紧密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核心,优化和凝练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果树栽培学是园艺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特征。在果树栽培学专业知识的讲授中,更应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果树根系的生长与发育”在果树栽培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根系是植物重要六大器官之一,也是植物在地底下的形式。对于整株果树而言,根系具有固地作用、吸收和运输器官、贮藏器官、合成器官、分泌器官、土壤水分亏缺传感器的功能。根系生长发育情况将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果园产量和果实质量,因此开展果树根系的生长与发育的学习对于果树栽培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内容通过系统介绍果树根系的类型与结构、果树根系的分布、果树根系的生长特点、影响根系生长的因子、果树的共生作用与菌根五部分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有机结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知农爱农、热爱祖国的大情怀。
二、课程教学拟达成的目标、重点与难点
(一)课程拟达成的主要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果树根系的主要功能;识别果树根系的类型与结构、掌握根系分布特点;了解影响果树器官生长的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果树根系种类能力。运用菌根等技术结合实际生产促进果树根系生长提高果实品质的能力。
思政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小课程培养大情怀。在新农科背景下,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扎根祖国大地,脚踏实地、勇于求真探索。
(二)课程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果树根系的主要功能;根系分布特点及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教学难点:掌握根系在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中的变化,学会利用其变化规律进行果实的土、肥、水管理。
三、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不同柑橘砧木根系分布特征’来说明和强调果树根系分布受到品种和砧木的影响。
(2)讨论法和实践法:课后实践课程让学生到基地观察深根性和浅根果树根系特点,讨论并比较两者差异,拍照和绘图说明。
(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本章知识点的延伸内容和部分思政教学元素以课后练习或线上学习的方式布置给学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 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知识,并给同学推荐音视频文件、参考图书和参考文献,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最新科研资讯。
(2)课中 进入新课学习前回顾前面章节内容,然后以图片的形式带同学回顾植物学中对植物器官的分类,引出本节课要讲的果树根系。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采用PPT图文结合视频想同学讲述果树根系类型与结构、分布特点、生长特点及影响因素、菌根等知识点,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判断教学效果。
(3)课后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发布果树根系相关视频和材料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并在课后开展实践获得,让学生到基地观察深根性和浅根果树根系特点,讨论并比较两者差异,拍照和绘图说明。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报告,了解学生对果树根系知识掌握情况,以期为后面的教学方案的调整提高参考。
(三)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1)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根’字在汉语词典中具有多重释义,表示高等植物茎干下部长在土里的部分时可组成为根茎、块茎、须根、落叶归根;表示事物的本源时可组词为根源、根本等,万物有所生;释义为彻底时可组词为根究、根治等。另外根字不仅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他还可以作为动词(例如植根、根除)、量词使用(例如一根竹竿等)。中国古人在对根系的描述留下了诸多名著,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写道“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曹植《七步诗》写道“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劝诫人们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2022年6月5日人民日报作为金句摘抄选用了唐代作家张说在《起义堂颂》中的“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源头深远的河流才能流得长,根扎得深远的树木才能枝繁叶茂,比喻上下通达,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或比喻根基深厚,事物才发达;另外郑板桥的《竹石》中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表现出竹子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通过对古诗词的展示,在介绍果树根系作用及特点的同时突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图1 课程教学PPT
(2)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果树根系在果树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果树的地上部分生长发育良好,地下根系的生长发育也需良好,这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类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大学生作为喻朝气蓬勃的青年,需向阳而生,坚定理想信念并树立正确的方向,打牢根基向下扎根,掌握“硬本领”,把“根”深扎大地,这样才能成长为能撑起一片蓝天的参天大树,在新时代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
图2 课程教学PPT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果树根系的生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将其划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果树的遗传因素、内源激素和有机营养,外因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通气、土壤营养和土壤pH等。这里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果树根系生长良好,根系发达,这一结果除果树本身具有根系发达这一遗传特性外,还与果树根系生长的外界环境适宜有关。大学生的成才除了与其本身智力、适应能力相关,还和其后天努力、学习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模式。
图3 课程教学PPT
(4)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平等和谐
果树的菌根是真菌与果树根系的共生体,真菌与果树根系形成了共生现象,菌根的存在有效地扩大了果树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了吸收能力,提高树体的激素水平,促进果树的糖代谢并提高果树的抗病力,同时果树根系又为真菌的生存提供了场所和营养物质。果树根系与微生物的共生现象,不同物种间和谐相处,互利互赢,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和谐关系。
图4 课程教学PPT
四、教学反思
果树栽培学是园艺系专业必修课。在新农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本课程,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举措。本文将果树栽培学课程的“果树根系生长发育”一节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将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在专业育人同时完成思政育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扎根祖国大地,脚踏实地、勇于求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