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鸿,2021届农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我担任2017级农学班文体委员。积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
毕业后的发展情况
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武装自己,顺利以专业第四的成绩考入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李晓江课题组,研究生期间探索非人灵长类动物脑衰老的课题,为了更好地研究此项目,我选择继续读博深造,目前处于博士二年级阶段。
选择农学的原因
1.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于计算机、金融、法律等热门专业,农学专业的招生和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并且考研的“上岸”机会也更大,是追求更高学历的一个不错选择。
2.实践性强,贴近自然:专业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有大量的实验、田间实践、实习机会。对于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更热爱大自然、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3.复合型知识结构:现代农学早已不是传统的“种地”,它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你会学到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土壤化学)等学科。
我与专业的故事
首次进入农学班,我觉得同学和专业一样,非常让人亲近,看到我们的课表,就知道上课的内容非常专业且有趣,记忆深刻的事太多,昆虫学,全班早上出去野地抓昆虫,下午返回实验室制作标本;耕作学,班级分组学期初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学期末成熟收获我们的期末作业;农作物食品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制作艾草粑。整个大学期间,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农学的趣味与魅力。
除了课程内容,我也在大二期间提前进入实验室。实验室仿佛又是另外一番天地,没有大地的亲密,却又和土地紧紧联系。恩师陈刚教授就从此刻开始引领我操作实验,我从一窍不通到略微熟悉,得益于陈刚教授的耐心指导。我也从对专业的兴趣转变为对实验的深入探索,陈刚教授教知识毫无保留,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操作,以及各种实验原理,都一一详细传教。正是这样的学习,也为我后续考研夯下坚实基础。可以说,陈刚导师就是我学研之路的启蒙者。
寄语学弟学妹
选择农学,或许是一场美丽的“意外”,或许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奔赴。无论缘何至此,都请相信,你们正站在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时代机遇的起点上。
这是一个不再“传统”的农学。它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而是实验室里的基因编辑、是无人机下的智慧农田、是卫星遥感的数据图谱、是生物制造的前沿探索。你们将用代码赋能农业,用生物技术解密生命,用经济模型重塑产业链。知识就是你们最新、最酷的“新农具”。
这是一个肩负“使命”的农学。前行之路,或许会有迷茫与困惑,或许要耐受实验的重复与田间的辛劳。但愿你以大地为纸,以奋斗为笔,在这最古老又最年轻的领域里,挥洒青春,写下属于自己的丰硕篇章。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在科技兴农的创新前沿,看到你们闪闪发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