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夏布,织就新锦——记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对苎麻织布工艺现状进行调研

 

发布时间:2023-07-19

(学生记者 吴红供稿)《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曾有道:东门之池,可以沤纻根据考古文献和出土文物,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与葛纤维。我国古代种植的麻类,有苎麻、大麻、茼麻,其中苎麻自古就是优良的纺织纤维,因为原产地在中国,所以国外也把苎麻称作“中国草”。人们习惯于把所有的苎麻织物都叫做夏布,可惜如今懂这种传统手艺的匠人已不多。7月7日上午,在宜春市上高县南港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青春建新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团的成员们有幸得以窥见中华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一角。

慢工出细活,久久方为功

在南港镇员山村郑氏祠堂,传承人郑云泉演示了苎麻的二次加工过程。制作夏布需要用到梭机、梳扣,抹米浆等工具,分别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一)剥麻:将苎麻砍下,去掉叶子,剥下茎皮,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苎麻纤维了。

(二)绩纱:剥麻之后的绩纱即纺线。将一札札的麻解开,再将一片片的麻片用指甲劈成麻丝,取几根麻丝捻成麻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就可以用来织夏布。

(三)织布:在织布之前,要将经纱按照幅宽牵好,分配好不同的颜色,牵疏入筘。筘板好像是箅子,要一根一根把纱线入筘,所以有成语“丝丝入扣”。牵好经线之后,还不能织,而是要刷浆,用早稻的糯米浆,将经线刷上几遍,苎麻只有上米浆之后比较光滑才可以织布,比较硬挺。上好浆的经线经过晾晒之后,上织布机,穿梭横纬线,经纬交织。

(四)后处理:成布的后处理,包括脱胶、漂白,染色等环节。



一身苎麻衫,清凉过三伏

用苎麻做成的衣衫有其独特的风骨与魅力。

《诗经·曹风》曾有道:蜉蝣掘阅,麻衣如雪。素有 “千年不烂软黄金”之称的苎麻面料,质软似云,轻凉得像一阵清风吹身。

史料便记载: “古者先布以苎始,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苎麻曾被历代列为贡布,是风靡贵族阶层的奢侈品,由里而外的穿着无不用它。

其二,苎麻纤维结构中的空隙较大,更具备透气的优点。轻、薄、柔,夏天穿起来凉爽,没有黏腻的汗在身上。用在国防上,战士们穿这样的内衬可以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已经做了几十年苎麻工艺了,”传承人郑云泉说道“90年代南港镇苎麻很火热,都是万亩。因为工艺过程过于复杂,自己梳理的过程中容易断,要选在清晨和雨天,空气湿度高,增加韧性,才便于加工。这样复杂的工程,收益又不高,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做这个。”

苎麻工艺分两类:用于制作夏布的白丝和制作工艺品的粗丝。现在的南港镇,由工厂老板提供需求,当地手艺人种植苎麻,完成粗加工,现在一般只进行粗丝加工,由工厂进行收购,单价大概是十二元。种植一般一年三次丰收,从收割到产出粗丝大概3天。饶是这样的改变也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垂垂老矣的传统苎麻手工艺亟待新的方法和路径。

90年代的那批青年踩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或许今天依然看得见他们年轻时的朝气 。时代在迅速发展,变的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磅礴动力,不变的是这些手艺人坚如磐石的工匠精神。

创华夏科技,滋中华文化

焕发传统技艺的生机活力,是当下繁荣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以传承、创新、推广等举措“三管齐下”,就一定能焕发传统技艺的生机活力,让传统技艺涌起时代浪花。

“好的基础是成功的保障。”没有好的机械设施,不仅浪费资源,也降低了自身产品的质量。因此改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

“分宜纺织城会来收麻丝,麻丝可以做装饰品,冬暖夏凉建筑材料”郑云泉介绍道。苎麻不仅可以做夏布和麻绳,也可以制成其他产品进行出售。同时,也可以从原料、产品方面改进,如苎麻舒适性不如棉类,可混合棉等多种面料来提高苎麻衣物整体舒适性,依此可以拓宽销路。不仅如此,苎麻手工业还可以与旅游业结合,将地方特色做成品牌凸显其效应。可以让游客参与到苎麻手工艺制作的流程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细腻,既能为传统手工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产生稻草效应,为旅游业带来客流量。

焕发传统技艺的生机活力绝对不能只靠闭门造车,必须敞开大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绝不是流于表面的政策措施,而是需要实际的创新力量带领大山里的一双双眼睛走出狭隘的视野,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致富之路,走向属于他们的新天地。

(审核 陈路扬)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