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教师风采(八)潜心科研 铸魂育人——记宜春学院副教授刘晓龙

 

发布时间:2025-09-10


刘晓龙,男,理学博士,副教授,2019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专业,于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任教至今。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逆境生理生态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关注水稻应对盐碱和高温等逆境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及其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应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学会获优秀论文奖2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奖9项,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主持完成校级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改论文1篇,连续3年获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宜春学院优秀教师、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达瑞奖研金、优秀班主任和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等荣誉。

从盐碱地到高温胁迫,在挑战中寻突破

刘晓龙的科研始于东北盐碱地研究,到宜春学院工作后,因江西以偏酸性红壤为主、缺乏盐碱地,原有研究经验难以应用,只能转变研究方向。他发现持续性高温严重影响江西水稻生产,便将研究锁定为“高温对水稻影响的机理”。

起初因缺乏相关知识,他一方面从他人研究成果中汲取线索,另一方面坚持亲身实践:连续数年在室内与田间种植水稻,用多种材料反复试验、观察记录。通过结合前人经验与自身实践,他终于厘清水稻在抽穗期、灌浆期等关键生育期对高温的响应规律。这份坚持还为他带来了科研突破——发现高温影响水稻的新通路,验证出能帮助水稻应对高温的新基因。他笑着说:“实验证实基因有效时,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聚焦学生能动性,深耕科研教学路

在教学中,刘晓龙最看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理念。他会在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与农业领域研究热点,向学生渗透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刘晓龙会为其设立小课题,引导他们从发现问题入手,逐步完成实验、参与竞赛。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多届学生参加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且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2018级两位文科生的成长故事让他格外难忘。这两位学生因高考未接触过生物,基础较为薄弱,但仍主动申请加入研究。连续10天,她们利用课后时间在实验室钻研,从零学习基础操作,最终不仅发表了论文、赢得竞赛奖项。虽然考研初试表现不佳时,但她们凭借这些成就获得复试资格并成功录取,刘晓龙对此深感欣慰。

 “优秀导师如何引领学生?”——关键在“因材施教”。刘晓龙会先发现学生的闪光灯,再结合这些特点为学生规划研究方向,主力他们在适配领域发挥潜力。学生内卷与焦虑已成为当下普遍情况,他认为大学生应该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有疑问应及时与老师们进行沟通。 “没必要刻意和别人比,找到目标就不易迷茫!”这既是他的育人心得,也是对学生的真诚期许。

盼学院发展,勉学子逐梦

谈及学院发展,刘晓龙感慨道:“最初教师队伍不足100人,如今规模不断扩大,年轻教师也日益增多,大家在各领域都干劲十足。”学院与学校为教职工创造了良好条件,让整个学院呈现向上发展态势。他期待学院未来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新农科,培养更多农业人才,推进硕士点申请进程。

在专注于学院发展与科研育人的同时,刘晓龙也有着自己放松身心的方式——自驾游。旅途中,他既能静心思考、欣赏沿途风景,看到农田与山地时,还会不自觉地留心观察,为科研积累灵感。

而这份在科研与生活中沉淀的感悟,也成了他用来勉励学子的真挚话语。他这样叮嘱学子们:“要重视生命的过程,既要不怕吃苦、直面困难,也要以袁隆平、钟南山院士为榜样,明确人生方向并踏实努力既要为国家尽绵薄之力,也要为自己创造多彩人生。”

从科研攻坚到育人育才,刘晓龙以坚韧品格突破研究困境,用耐心与智慧点亮学生成长之路,更满怀热忱期盼学院发展、勉励学子逐梦。他在稻田间深耕探索、在讲台旁坚守奉献的身影,既是农业教育工作者潜心耕耘的生动写照,也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图文编辑:戴丽婷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