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鹏,男,农学博士,教授,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主持教育部新农科建设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5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3项。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5篇。曾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科研攻关党员标兵、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挂点帮扶先进个人等校级和市级荣誉。近日,深耕教育领域十余年的陈纪鹏教授,结合自身从农学专业起步、克服重重困难扎根高校的经历,围绕大学生成长困惑,分享了关于专业选择、发展方向与时光珍视的实践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坚守”与“用心”。
以“既来之则安之”破局,用“坚持”书写逆袭人生
“刚读大学时,我和你们一样嫌弃农学专业又土又累,哪有播音主持、编导‘体面’?”陈纪鹏教授谈及早年求学经历,毫不避讳当年的迷茫。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踏实学习:“与其纠结‘不喜欢’,不如先把该学的学好,总比最后一无所获强。”他收起浮躁扎进课堂与试验田,为未来埋下根基。
本科毕业后,陈纪鹏回老家农校任教六七年。见同事考研深造,他也萌生向上念头,可首战考研便失利。失落之余,他不愿半途而废,迅速调整状态重新备考,最终二战成功上岸,为人生逆袭迈出关键一步。
30多岁、已婚有孩的他,独自远赴武汉攻读硕博5年半。“学生都喊我‘叔叔’,夜里还牵挂妻儿”,那段时光“不堪回首”。但他认准“坚持”二字:别人休闲时他泡图书馆,别人聚餐时他写论文,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求学的动力。
2011年,陈纪鹏顺利入职高校,完成从农校教师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蜕变。“网上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可当没得选时,努力就是最好的选择。”他用二十余年经历,生动注解了“坚韧不拔、务实奋进”的意义——每一步踏实的坚持,终会铺就逆袭之路。
“网上常说‘选择大于努力’,可我想说,当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努力本身就是最好的选择。”分享会的最后,陈纪鹏教授的这句话掷地有声。从嫌弃农学的迷茫学子,到扎根讲台的农校教师,再到跻身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二十余年的人生经历,生动诠释了“坚韧不拔、务实奋进”的真谛——人生从没有白费的努力,每一步踏实的沉淀,终会成为逆袭路上的铺路石。
分类施策,“因材施教”
“大学是素质教育,不是‘一刀切’的应试教育——爱学习的有奔头,爱玩的有出路,最怕的是‘什么都不爱’。”多年教学中,陈纪鹏教授坚持进行“分类引导”的教学方针:对爱学习的学生,建议前两年打牢英语和专业课基础、兼顾生活,大三或考前1年集中冲刺考研考公,过早‘埋进’书本反而容易倦怠;对“坐不住、爱折腾”的学生,鼓励“玩出价值”,“在我执教生涯中有学生暑期洗空调、课余摆地摊积累经验,后潜心钻研区块链技术,成长为可独立完成基础链上项目的从业者;另有学生凭篮球特长考取裁判证执裁赛事,进而跨考体育研究生,实现兴趣与专业的深度融合。”陈纪鹏教授认为“把特长发挥到极致,就是未来的竞争力”。
而对“什么都不爱、沉迷外物”的学生,他耐心引导:“这类学生最易毕业‘两手空’,我常让他们先从‘做好一件小事’开始,比如认真上一节课、完成一次作业,慢慢找回状态。”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帮每个学生找到方向,比教多少知识都重要。
珍视大学“黄金期”,沉淀受益一生的“底层能力”
“你们现在觉得大学时光普通,可等毕业成家、上有老下有小,就知道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无负担成长窗口’。” 陈纪鹏教授多次叮嘱学生,大学阶段精力旺盛、无家庭琐事牵绊,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试错,“这份纯粹的提升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
谈及教育的意义,他有深刻理解:“有人说‘学的知识考完就忘,教育没用’,可忘了知识后剩下的,才是教育的价值——比如遇难题不退缩的意志、与人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他以自身为例,考研读博的知识或有遗忘,但大学养成的“踏实做事、不轻易放弃”的习惯,支撑他走过无数难关。“同学们,大学阶段当摒弃好高骛远之心,莫困于‘专业对口’执念。珍惜当下机遇,脚踏实地积累奋进,每一份努力都将成就不虚度的青春。”这是陈纪鹏教授结合自身奋斗历程,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寄语。
图文编辑:朱秋林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