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军,男,中共党员,教授,注册一级建造师。1995年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宜春学院园林专业负责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江西省园艺学会理事、江西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江西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教指委委员,江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2016-2020年)。主持省级一流专业教学质量工程1项、主持省级卓越农林专业教学质量工程1项。主持完成省级以上课题3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4项,近三年1作发表高质量论文3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2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获奖4次。宜春学院首批“三师--双育教师”获得者,多次荣获宜春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党员称号。
扎根地方高校,破科研困境
在我国高等教育版图中,地方高校是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常受限于资源短板。廖振军教授的科研与职业成长,便深深扎根于一所仅20余年办学历史的地方高校。相较于省属高校及“211”“985”高校,廖教授所在学校面临“无成果、无延续、无团队”的科研困境:专家评委资源倾斜,课题申报易因“地方高校”标签被忽视;科研团队难组建,多数教师开展研究需从零起步,缺乏前期积累与协作支撑。
“刚做科研时,要资料没资料,报课题常碰壁。”谈及地方高校科研起步的艰难,廖振军教授的回忆满是真切。早年,他跟随学校退休教授开展研究,彼时既无成熟的研究思路可借鉴,也没有稳定的团队提供支撑,从文献检索到实验设计,从数据收集到成果梳理,每一个环节都需“从零摸索”。园林领域的研究还需频繁扎根一线,暑期要顶着烈日在大田记录数据,寒假要冒着低温开展实地调研,恶劣的环境与有限的资源,让科研之路布满挑战。
但困境并未阻挡他的脚步。一方面,廖教授沉下心深耕园林领域,从系统学习基础理论到反复开展实地勘察,用日复一日的积累夯实科研根基;另一方面,他主动打破“单打独斗”的僵局,在系部内发起科研交流,邀请有共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讨论,牵头组建起小型科研小组。在团队协作中,成员们各展所长:擅长数据统计的教师负责结果分析,经验丰富的教师主导实地勘察,年轻教师则积极拓展研究思路,分散的个体力量逐渐凝聚成攻坚合力。最终,廖教授不仅实现个人科研突破,带领团队产出多项服务地方园林建设的成果,更见证了众多地方高校教师凭借毅力突破资源瓶颈的过程。
精准引群类,育德兼研行
深耕教育领域多年,廖振军教授始终围绕“育德兼研”核心,针对年轻教师与大学生两大群体形成精准育人思路,以差异化引导助力师生成长。
在年轻博士教师培养上,廖教授明确“能吃苦、肯奉献、重育人”三大要求。“园林相关的农业类科研,暑期要在大田暴晒,寒假需在低温中调研,吃苦是基础。”他认为学科特性强调实践韧性,同时指出团队协作的关键在于奉献,“先为团队付出才能共获成长,只讲索取难融集体”。更提醒博士教师不可偏废育人本职:“大学不只是做科研,要把学生品德放在首位,培养‘有才又有德’的人才,才能让他们真正立足社会。”
面对大学生群体,针对部分学生“功利心重、仅紧盯考研考公就业”的倾向,廖教授则引导学生立足长远、全面发展。“入学有目标是好事,但忽视能力提升会留隐患。万一目标未达,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适应社会?”因此,他常建议学生多参与班级、寝室活动,走出手机与个人小世界,通过跨院系交流拓宽视野,在集体互动与沟通协作中锤炼综合能力,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秉利师生尺,坚守教育心
深耕地方高校教育与科研领域多年,廖振军教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凝练为一句朴素却掷地有声的准则:“做对学生和老师有利的事”。这句简单的话,既是他扎根地方园林教育的动力源泉,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践行教育初心的不变底色。
在廖教授眼中,地方高校虽面临科研资源有限、发展起步较晚等挑战,却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独特土壤,科研困境并非全然是阻碍——正是“从零起步”的探索过程,能磨砺科研人员的毅力与韧性;而通过组建团队、协作攻关,又能让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合力,在互助中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无论是带领团队突破科研困境,还是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育人,廖教授的每一项选择与实践,都围绕“对师生有利”这一核心标尺。“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只要做的事能帮到老师成长、助学生成才,再难也值得坚持。”这份纯粹的教育初心,让他在地方高校的教育沃土上,持续书写着育德兼研的动人篇章。
图文编辑:邱飞翔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