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刚,男,无党派人士,理学博士、教授。本科、硕士及博士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2013-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开展交流。现在宜春学院从事生态学和功能农业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兼任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评审专家、江西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宜春市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宜春市富硒产业博士服务团副团长;具有江西省司法环境鉴定职业资格;获评江西省省级E类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第二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完成江西省社科基金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农业农村厅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项目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主持完成宜春学院地方发展中心项目2项、宜春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出版教材1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1篇论文被《生态学报》评选为“《生态学报》创刊40周年综合评优”中有影响力学术论文,1篇论文获得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同萍乡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进行了转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与宜春市袁州区、万载县、宜丰县、丰城市等地方农业部门和龙头企业开展多项技术服务项目,累积获批经费超30余万元。指导学生完成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三等奖和省级二等奖各1项。曾获得宜春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扎根科研,十年磨一剑
博士毕业后,赵志刚教授加入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学院,将研究方向聚焦于生态学与功能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富硒农业与生态环境研究。他的学术之路始于对生物化学的热爱,在工作数年后,他深感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分别师从岳明教授研究屋顶绿化,以及深入探索农业生态景观对比研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坦言,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初期申报课题时屡屡受挫,心理落差难以避免。但他始终坚信,只有坚持不懈、持续积累,才能在十余年的沉淀后迎来突破。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科研道路上的重要跨越。
倾心育人,厚植成长沃土
赵教授尤为重视二本院校学生自信心、口头表达能力、情商及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知识储备是根基,这些能力则助力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他期待学生能在各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所进步、学有所获,并不强求人人都成为顶尖优秀者。
在他的执教生涯中,有一位专科生令他印象深刻,该生毕业后立志考公,却多年未能如愿,赵教授悉心帮助其渡过考公难关,最终该生凭借坚持考上村干部,进入乡政府、县里工作,生活得以改善。针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压力,大学生应坚定目标、找准自身定位,例如考研选校选专业需契合自身情况,也可借鉴“生态位”概念来探寻自身的发展位置。
热爱生活,以多元兴趣滋养人生
赵志刚教授深信,丰富健康的兴趣爱好是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他不仅自己热爱做饭、下棋、旅游和航拍,还时常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培养多样兴趣、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在他看来,做饭是创造与分享,下棋锻炼思维与耐心,旅游开阔眼界与胸襟,航拍则融合技术眼光与艺术感知——这些活动既是调剂,更是感悟生活、激发创新的源泉。
更难能可贵的是,年岁渐长的他依然保持对潮流文化的开放态度,甚至表示“考虑学习吉他,从一而终地培养一个新爱好”。他强调,兴趣不在多,而在于坚持和深度,正如他五十八年如一日钟情园艺一般,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他认为,健康的兴趣爱好不仅能缓解压力、促进思维,更能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工作热情,帮助师生在科研和教学中保持持久创造力。
“初心如磐,砥砺前行”,赵志刚教授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将理想的种子深埋于广袤田野,用智慧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又将育人的热情倾注于三尺讲台,以深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滋养着一代代行业英才。他的奋斗足迹,不仅深刻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大地、报效祖国的如磐初心,也展现了知行合一、持续奋进的学者本色。
图文编辑:郭若兰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三审: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