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教师风采(四)匠心筑稻梦,师魂育新苗——沈春修教授的科研与育人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10


沈春修教授,,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学专业,现在宜春学院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等多项课题,参与各级别课题多项。以第一选育人通过省级审定水稻品种一个并获10万元的品种权转让费,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本领域相关论文三十余篇。在第 41 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沈春修教授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

在困境中拓荒科研沃土

在科研生涯中,沈春修教授并非开始就一帆风顺。他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刚开始时团队内缺乏人才,使得科研进度推进缓慢。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他深知,一个人力量的有限,唯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可以更好的推进研究工作。面对困境,他将突破点锚定在“团队凝聚力”上。通过优化课题分工、争取横向合作资源,他逐步构建起“核心成员+本科生科研助手”的协同模式,即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仍推动多项研究取得关键进展。这种迎难而上的韧性,贯穿于他的研究过程中,他的坚持和努力,正是科研精神的生动体现。面对复杂的实验数据和重重困难,他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反复验证,不断优化实验方案。他这种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为团队中的硕士研究生树立了榜样。

用微光点亮成长之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沈春修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研究生导师时,他最看重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刻苦能吃苦的精神。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学生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在教学理念上,他注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他常对学生说:“课程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技能,并学会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要死记硬背过多概念,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沈春修教授用一个个鲜活故事诠释着育人智慧,其中16农学一班一位学生的蜕变尤为动人。该生大一至大三曾因对专业缺乏兴趣而频繁缺课,沈教授却从他 “演讲比赛一等奖”“辩论赛最佳辩手” 的履历中,窥见其潜藏的思辨与表达天赋。他把学生吸纳进课题组,亲自传授复杂的技术,在沈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该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对专业的兴趣也大幅提升。这位学生从最初的迷茫懈怠,逐渐在田间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中找到专业共鸣,最终以410分的高分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并凭借扎实的实践功底在复试中脱颖而出。这段育人经历印证了他的教育理念:优秀导师应如灯塔,不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点亮学生内心的兴趣火种。

面对当下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内卷与焦虑,沈教授将这套“兴趣激活法”延伸至更广阔的育人场域:“大学生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好能把兴趣变成职业。”在他看来,当个人禀赋与职业选择形成良性共振,年轻人便能在奋斗中释放天性,在择业时遵循本心——就像当年那位辩手学生,当演讲才能与农业科研碰撞出火花,所谓的内卷焦虑自然转化为深耕专业的内生动力。这种“以兴趣破局”的智慧,既是他因材施教的育人密码,更是献给当代青年的成长启示录。

在田垄间读懂生命韵律

沈春修教授在谈及自身爱好时,笑着说:“我觉得自己是个挺简单的人,现在也没有太多特别的爱好。平时没事就去田里面看看自己种的东西,偶尔也会出去旅游一下。”这看似平凡的话语中,藏着他对农业科研最质朴的坚守——那些在田垄间观察作物生长的时光,那些在旅途中触类旁通的思考,恰是他“理论与实践结合” 研究理念的生动注脚。

而这份源于实践的感悟,同样化作了他对求学学子的殷切寄语:“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学习。只要坚持,一定会有好的回报。”这短短数语,既是他在科研道路上深耕不辍的人生缩影 —— 从田间观察到实验室数据,从理论探索到生产应用,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深意,也是对后辈的赤诚指引。求学之路亦如耕耘田野,需以初心为种,以坚持为锄,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向下扎根,终会在时光里结出属于自己的硕果。他以行动证明:当热爱与坚持相融,平凡的步履也能走出科研与教育的璀璨征途。

沈春修教授以“匠心”深耕稻浪千重的科研沃土,用“师魂”浇灌青苗拔节的育人田垄。当他的水稻品种在田畴间结出饱满谷穗,当他的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绽放光彩,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教育的热忱,在科研与教育的广袤天地间,生长出属于中国农业未来的蓬勃希望。


图文编辑:阳锦鹏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