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为海,男,博士,研究员,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园艺系。长期深耕南亚热带果树栽培与生理研究领域,是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农业领域专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制定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通过农业部科技成果鉴定1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项。参编农业领域专著3部,系统总结南亚热带果树栽培技术、生理研究进展,为学科人才培养与技术推广提供权威教材;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培育的果树品种获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6个、贵州省林木品种审定2个,推广种植面积超万亩,带动区域果农增收致富。
“顶天立地”解农忧,扎根一线谋实效
自投身科研工作起,杨为海教授便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果树栽培和生理领域。他选择这一方向的核心目标十分明确:通过深入研究果树生长规律、优化栽培技术,帮助果农突破产量与品质提升的瓶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他看来,农业科研的价值始终与“农”紧密相连,只有真正解决生产一线的难题,科研成果才有意义。
然而,杨为海教授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坦言,科研资金的获取往往是研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他的步伐并未因此迟滞,反而让他更加坚定“顶天立地”的科研原则:“顶天”即深入探索果树生长的内在科学规律,追求理论层面的突破,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立地”则是扎根乡村田间,频繁走访果农、调研果园,从实际生产困境中提炼科研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田间应用-问题反馈-优化研究”的闭环模式,他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切实帮助果农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
以“坚持”为钥,点亮学子成长路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杨为海教授结合农业领域学习周期长、实践要求高的特点,特别强调“坚持”对学生的重要性。他常对学生说:“农业行业需要沉下心、扎下根,唯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唯有坚定人生方向,才能在热爱的领域走得长远。”“坚持必有果”不仅是他对学子的殷切寄语,更是他自身多年科研与教育生涯的人生格言。
杨为海教授始终以细致的关怀陪伴学生成长。在他所教学生中,22级陈千伟同学的经历让他印象尤为深刻。该同学仅用两年时间,便将本科论文打磨至硕士论文的体量,展现出极强的科研潜力与钻研精神;在考研备考阶段,他更是坚持每天到实验室复习,直至考前最后一天。最后,他凭借这份韧劲成功考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杨为海教授常以陈千伟同学的案例激励其他学生,让“坚持”的信念在更多学子心中扎根,引导他们在农业领域坚定前行。
见证发展变迁,传承“勤奋协作”精神
2019年入职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以来,学院的快速进步发展,给杨为海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清晰记得,这些年学院实验室平台不断升级——从硬件设备的更新迭代到功能区域的优化布局,为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师资队伍也持续壮大,学科团队的专业能力、协作意识显著提升,为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杨为海教授眼中,“勤奋协作”是学院多年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传统。无论是科研团队为攻克难题反复试验、昼夜钻研的“勤奋”,还是教师之间互帮互助打磨教学方案、学生之间携手完成实践项目的“协作”,都让这一精神愈发鲜明。他不仅自身践行“勤奋协作”,还积极引导身边师生传承这一传统,为学院的持续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
从扎根果树科研、助力乡村振兴,到坚守教育一线、培育农业人才,再到见证学院发展、传承优良传统,杨为海教授始终以务实的行动、坚定的信念,诠释着农业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者的双重使命。未来,他将继续带着对科研的敬畏、对教育的热忱,在果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农业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文编辑:杨智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