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教师风采(二)守望沃土,耕耘希望——刘小林教授的科研与育人之道

 

发布时间:2025-09-10


刘小林,博士,男,高安市人。担任农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农业生态与耕作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地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3项省、地级科技成果奖,在SCI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江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江西省高等学校第七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宜春学院生物化学重点建设课程主持人,宜春学院农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学省重点实验室、宜春学院作物学优势型学科主要成员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山西省和河北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中国作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江西省作物学会会员,江西省生物化学学会会员、江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会员等。宜春市第五批学科带头人,宜春学院明月学者。

扎根田野,脚踏实地

刘小林教授的科研生涯,是一位学者将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写照。刘小林教授在大学毕业后于宜春农专任教,后曾在学校多个行政部门任职。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他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农学与生物技术,尤其关注作物连作障碍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

刘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源于一次敏锐的洞察。当时,江西省铜鼓县的领导和农民带着“草莓连作障碍”的难题上门求助——这是一个让当地农户一筹莫展的顽疾:同一块地连续种植草莓几年后,土壤肥力急剧下降,病虫害频发,植株长势孱弱,果实产量和品质双双下滑,严重威胁到农户的生计和地方产业的发展。这一次上门求助,成为了刘教授科研生涯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立刻启动了系统性的思考:从“点”看到“面”,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长期的研究经验,敏锐地意识到,铜鼓县的困境绝非个例。这是一个在设施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他判断,“连作障碍”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一个涉及植物自身、环境以及土壤性质劣变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系统问题。这恰恰是需要农业科学家介入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挑战。他深刻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帮助铜鼓县的农民摆脱困境,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大局。这正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应肩负的时代责任。

这份执着与坚守,赢得了包括国家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支持,也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带来了希望。

德润桃李,润物无声

做科研时期,刘教授一度深感失落与迷茫。然而,他并未沉沦于最初的沮丧中,而是选择直面现实,潜心钻研。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坚韧的毅力,刘教授在学术上逐渐崭露头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真正走进了农学的世界,深刻认识到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由衷地热爱上了这一专业。

刘教授时常对学生讲即使最初并非自愿选择农学专业,也应努力培养兴趣,要相信“热爱可抵万难”,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用心钻研,终能做出成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校期间,刘教授告诫学生应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首位,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未来发展的根基。同时,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严谨的科研素养是在学术研究中探索农业奥秘的关键;良好的沟通能力可在与他人交流合作时更加顺畅;团队合作精神更是在众多农业项目与实践中不可或缺。此外,提前做好就业规划至关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早明确职业方向,不管是投身农业科研、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参与农业企业管理等,都要为之积累知识、锻炼能力,避免毕业时陷入焦虑与迷茫。

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从行政岗位重返科研一线,困难重重。刘小林教授坦言,最大的挑战是专业知识的生疏和科研能力的不足。但他并未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首先从心态上调整自己,正视差距;然后主动进修:先后前往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习,夯实专业理论;同时,虚心求教:积极向学院的老一辈专家请教,汲取宝贵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凭借这份坚持与毅力,他用了多年时间,终于克服了重重障碍,在作物连作障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成功获得多项研究项目的支持,完美诠释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

刘小林教授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实践,完美诠释了一位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他将个人理想深深植根于田野大地,用科研成果服务农业发展,用谆谆教诲培育后继人才。他的故事,是对“初心如磐,砥砺前行”的最好注解,也激励着更多人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编辑:冯金丽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