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貌


教师风采(十)治学育人,薪火相传——专访我院副教授张海波

 

发布时间:2025-09-10


 张海波,,重庆开州人,农学博士,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他担任《西部素质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科研方面,张海波主持2项国家级和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发表论文78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50余篇,还参编教材和专著。他带领团队在纳米饲料添加剂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合成三类新型纳米材料并证实其生物学效应,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内外权威期刊,为畜牧业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教育教学上,他主讲多门课程,身兼多职,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获宜春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作为“双师型”教师,他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建学习共同体,还课外带领学生开展试验研究、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获多项大奖,且有32篇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

科研路漫漫,破茧终成光

 “实验周期长达1-2年,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待到深夜。英文写作与中文思维方式的差异更是让我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屡屡受挫。” 回顾起步阶段,张海波老师对此感触颇深,他坦言博士期间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经历尤为艰难。最让他倍感压力的是,论文连续五次被期刊直接拒稿,而这篇论文的发表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然而,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他最终突破了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个重要关卡。工作后,他继续秉持严谨专注的科研态度,历时五年精心准备,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个项目的全国资助率只有12%,竞争对手都是各个高校的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当收到项目获批的通知时,感觉这些年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张海波老师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理念。他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基础研究探索的是未知路径,虽然过程艰难,但它是应用研究的根基和源泉。同时,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实际应用,这完全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

夯实基础育创新,引领成长筑未来

 在育人理念上,张海波老师有着深入且系统的思考。他着重指出,学生首先要筑牢基础知识根基,“创新是建立在坚实根基之上的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是想象力的源泉。”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核心差距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而这种能力的培育,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与持续的探索精神。

 谈话之余,张海波老师还分享了指导学生的一段难忘经历。曾有一位叫王朝勇的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却欠缺细心。为了帮他修改论文,包括张海波老师在内的三位老师,甚至在大年初一通过视频反复与他沟通、打磨。尽管过程中常有“崩溃”的时刻,但当看到学生最终顺利迈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他由衷地感到欣慰。“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耐心与严格的平衡间,陪伴学生一步步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在引领学生成长的方法上,张海波老师认为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他鼓励学生找准自身的兴趣与特长,明确职业规划,切勿陷入无意义的焦虑与内卷。无论是考公、考研、就业还是创业,只要选定了方向,就要心无旁骛地向前,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唯有如此,才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走出一条扎实且坚定的成长之路。

立德树人,砥砺前行

 在学院发展与学科建设上,张海波老师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期望借助学院博士人才储备丰厚的优势,组建小型学术交流团体,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学科发展,进而探索出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严谨的学术世界之外,运动是张海波老师格外珍视的一片天地。对他而言,运动不仅是一种控制体重的方式,更是保持充沛精力的重要源泉,能够支撑他以最佳状态投入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他常常笑着说:“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载体,没有好的身体,再好的想法也难以实现。”运动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续为他的学术之路注入活力与灵感。

 对于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子,张海波老师也送上了自己的寄语:“学习是一场修心的旅程。”他希望学子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沉下心来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相信最终必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而这份难能可贵的坚持,也必将引领他们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稳健、更为长远。

 图文来源:邓馨怡

 图文一审:王宜平 陈赛

 图文二审:汤林海

 图文三审:王俊峰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